当一列列满载电煤的重载列车驶过雁门关、穿越燕山山脉,大秦铁路累计货运量突破 90 亿吨的捷报,为中国重载铁路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这条西起大同、东至秦皇岛的 “能源大动脉”,不仅刷新了世界重载铁路运输纪录,更以实打实的运量数据,诠释着中国铁路在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支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硬核担当。
90 亿吨不是一个抽象的数字,而是关乎国计民生的 “能源底气”。作为 “西煤东运” 核心通道,大秦铁路承担着全国铁路五分之一的煤运量,辐射 26 个省区市的 300 余家主力电厂和数千家工矿企业。从冬季供暖的 “暖心煤” 到工厂生产的 “动力煤”,每 10 吨铁路运煤中就有 2 吨经大秦线输送。若将 90 亿吨煤炭换算成能量,可满足全国近 10 年的火电用煤需求 —— 这组数据背后,是大秦线为 “双碳” 目标下能源保供托底、为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护航的关键作用。
这份 “成绩单” 的背后,是中国重载铁路技术从 “跟跑” 到 “领跑” 的创新突围。30 年前,大秦线开通初期年运量仅 2000 余万吨,如今已实现 4.5 亿吨常态化运输能力,这一飞跃源于持续不断的技术攻坚:从万吨重载列车试验成功到 2 万吨列车常态化开行,从第三代调度集中系统智能调控到 5T 设备动态监控车辆状态,从第五代耐磨钢轨铺设到 100% 电力机车牵引…… 一系列自主创新技术构建起完整的重载运输体系,不仅让大秦线成为世界重载铁路的 “标杆工程”,更将技术经验推广至瓦日、浩吉等铁路,形成中国重载铁路的 “技术矩阵”。
更难能可贵的是,大秦线在 “多拉快跑” 的同时,交出了一份亮眼的 “绿色答卷”。铁路运输每万吨公里能耗仅为公路的 1/7,大秦线 90 亿吨运量相当于替代公路运输 1.13 亿车次,累计节约标准煤近 1 亿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超 2.4 亿吨。沿线 178 个防尘站喷洒环保抑尘剂、电力牵引替代柴油机车、站场光伏电站并网发电等举措,让 “黑色能源” 运输走出了 “绿色发展” 新路,为交通领域碳达峰提供了可复制的 “大秦经验”。
站在 90 亿吨的新起点,大秦线的使命远未结束。随着新型电力机车、智能巡检机器人等技术的应用,这条 “能源大动脉” 将更高效、更绿色、更智能。而大秦线的发展轨迹,更是中国铁路从 “追赶者” 到 “引领者” 的缩影 —— 它证明,只要锚定战略需求、坚持创新驱动,就能在关键领域实现突破,为国家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作者:贾艳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