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屏幕中的形式主义”之风当休矣

admin 9 4

日前,上海市委层面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机制办公室会同上海市纪委办公厅对3起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典型问题进行通报。

基层作为国家发展的基石,承担着落实决策部署、服务人民群众的重要使命。然而在现实工作中,基层往往被形式主义所困扰,难以充分提升效能、释放活力。此次上海市通报的3起典型问题,桩桩剑指“屏幕形式主义”作风顽疾,释放出破除体制机制障碍的强烈信号,映照出解决内在冲突矛盾的坚定决心。

近年来,一些地方部门为了彰显所谓的专业与高效,在召开日常会议时偏向于观看微视频,在听取工作汇报时热衷于浏览PPT,并将电子视频及文稿的制作质量作为考核评定干部成绩的重要依据。在种种压力之下,基层干部只能苦苦钻研动画排版和特效设计,而原本很快就能结束的会议与汇报,也异化为哗众取宠的“作秀表演”。当部门不愿为此费心思伤脑筋时,便将任务外包给第三方机构,导致一次普通的工作成本小则数百元、动辄上千元,可收到的作品却往往“粗制滥造”,令人难以直视。这些本末倒置的做法,不仅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造成了经济资源浪费,更消耗了基层干部的时间和精力,挫伤了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屏幕形式主义”减损了拼搏进取的劲头、束缚了真抓实干的手脚,其本应该似“过街老鼠”人人喊打,却缘何如同“百足之虫”断而不蹶?就此次3起典型案例来讲,我们可以总结出以下原因:一是政绩观念扭曲错位。有些部门仅在意包装过后的虚假业绩,不注重耗费了多少财力物力,反而将“盛装打扮”的电子材料,当作完成硬性指标、应付上级考核的“数字工具”,对基层干部的负担与难处置若罔闻。二是责任意识显著缺失。有些部门缺乏履职担当精神、偏离为民服务宗旨,常以表面上的忙碌感掩盖实质上的不作为,遇到工作任务只愿分解下压做“甩手掌柜”,不肯花费时间去打磨钻研,他们忘却了基层治理的工作实际和承接能力,忽视了人民群众能否真正受益与满意。

假花结不出实果,虚招敌不过真枪,整治“屏幕形式主义”事关基层治理成效,需要多管齐下、精准施策。首先,要纠偏思想根源,树立正确观念。引导教育干部深刻认识“数字作秀”的危害后果,把指尖上的“过度装饰”转为足尖上的走访调研和心尖上的温暖服务,用实际行动解决问题矛盾、赢得群众肯定。其次,要明确制度标准,规范审核流程。通过整合信息资源、统一审批标准,明确视频制作及文稿演示的使用效果和成本限度,从源头破解数据堆砌、重复建设的“技术负担”。最后,要强化监督管理,严肃追责问责。打通“纪检+巡察+审计”于一体的联合监督矩阵,对痴迷“屏幕表演”的行为露头就打、绝不姑息,确保形成强而有力的震慑。

形式主义歪风不除,基层减负难以落地。地方部门既要善用“加法”,借助数据赋能提升行政效率,又要做好“减法”,避免不必要的重复劳动。唯有端正思想、强化约束,才能狠刹歪风、提振正气,摆脱新形势下“文山会海”的隐形变种,让电子屏幕与数字技术回归服务人民群众的本真,推动基层政务工作“轻装上阵”、扬帆远航。

作者:翟云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