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让浪费,寒了咱老百姓的心

admin 6 1

清晨菜市场,菜贩忍痛扔掉卖相不好的新鲜蔬菜;写字楼里,整桶没喝完的矿泉水被随意倒进洗手池;婚宴散场后,摆满珍馐的餐桌转眼沦为垃圾场……这些触目惊心的浪费画面,正像一根根刺,扎在老百姓的心口。当浪费从个别人的不良习惯演变成社会现象,它伤害的不仅是珍贵的资源,更是无数普通人对美好生活的朴素期待。

别让浪费,寒了咱老百姓的心

对普通百姓而言,浪费带来的痛感尤为真切。在偏远山区,还有孩子为了一支铅笔反复使用到握不住;在城市角落,环卫工人们为了几分钱的废品,在烈日下翻找垃圾桶。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某些人一顿饭的花销,可能是这些劳动者数月的收入。这种巨大的反差,不仅撕裂着社会的公平感,更寒了老百姓的心。当浪费成为常态,勤劳节俭的传统美德被肆意践踏,那些靠着双手打拼生活的普通人,难免会对社会价值导向产生迷茫与质疑。

在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勤俭节约始终作为一种核心价值理念,贯穿于个人修身、家庭经营与国家治理的方方面面,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标识。诸葛亮在《诫子书》中强调"俭以养德",朱子家训更以"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训诫,将节俭理念融入中国人的精神血脉。

在新时代背景下,厉行节约更是被赋予了全新且深远的意义,成为关乎国家可持续发展、社会文明进步以及人民福祉增进的关键所在。我国虽然幅员辽阔,但人均资源占有量并不充裕,资源供需矛盾日益突出。厉行节约不仅是对传统美德的传承,更是保障国家资源安全、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党员干部作为社会发展的引领者和推动者,其行为举止对社会风气有着深远影响。在厉行节约方面,党员干部更应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良好的党风政风带动社会风气的根本好转。通过严格执行公务接待标准、精简会议文件、规范办公资源使用等具体举措,切实发挥"头雁效应"。同时,党员干部要积极发挥宣传引导作用,通过自身行动向广大群众传递节约理念,倡导文明健康、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引领全社会形成节约光荣、浪费可耻的浓厚氛围。

勤俭节约不仅是个人美德,更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应从自身做起,从身边小事做起:坚持合理消费、适度消费,不盲目追求奢华;践行"光盘行动",按需点餐,拒绝浪费;选择简约包装产品,减少一次性用品使用;注重节约水电油气等资源,践行绿色低碳生活理念。

"取之有度,用之有节,则常足。"这句古训,道出了中国人传承千年的生存智慧。别让浪费寒了老百姓的心,别让奢靡之风侵蚀文明根基。唯有重拾对资源的敬畏,践行勤俭节约的美德,我们才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共同创造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马艳华(榆林市榆阳区金沙路街道金榆社区)